改版,是一個問題。越來越多互聯網公司產品人員意識到這個問題,無論是豆瓣的改版,還是Facebook的改版都遭到了用戶的瘋狂抵制。

  和傳統1.0網站相比,2.0網站用戶的力量被無限放大,也意味著用戶在網站發展中擁有越來越多的話語權。任何的所謂改版,都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已有用戶的使用習慣,可能遭到用戶的大規模抨擊。

小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次仰望星空,想像浩瀚得超出想像的宇宙,而我們只是在其中若有若無的一粒微塵,這裡想藉著這個話題扯開來,談談我對blog發展趨勢的一些看法。

  這種類似的心理體驗也有過,不過我更多的是來自於生活中的一些片段:

小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oogle UX研究員的這篇《基於現實生活的社交網絡》,提出了一個有趣的用戶體驗問題:在用戶Gmail的聯繫人列表中,有他親近的人,也有他不親近的人。但所有這些人都無區別的列在一個大群組裡面。如果這個聯繫人列表中有我不想聊天的人,而如果我害怕這種人看見自己在線並跟我打招呼,那我就會隱身。於是列表中的所有人都會看到我隱身。這種用戶體驗糟透了。因為我關心的人、我希望聊天的人都會看到我「離線」了。

  不過事實上作者也承認,無論怎樣改善用戶體驗,也幾乎不可能設計出能滿足所有種類關係的產品。不妨看下面的例子:

小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用戶在電子商務網站上有了購買行為之後,就從潛在客戶變成了網站的價值客戶。電子商務網站一般都會將用戶的交易信息,包括購買時間、購買商品、購買數量、支付金額等信息保存在自己的數據庫裡面,所以對於這些用戶,我們可以基於網站的運營數據對他們的交易行為進行分析,以估計每位用戶的價值,及針對每位用戶的擴展營銷(Lead Generation)的可能性。

  評價用戶價值的指標

小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敢打賭,在中國,一半以上甚至更多的,以網站為主營業務的或者把網站很看重的公司,沒有Web前端工程師和產品工程師這兩個職位,甚至有些有點規模的公司也可能沒有這個職位,當然,這不能包括像alibaba,sina,163這樣的公司,只是指中小型公司而言。如果你們公司有,請給我留言告訴我你們公司的規模和相關的信息。

  做得好一點的公司,一般是項目經理/部門主管+投資方(項目管理中的投資方,實際上就是老闆,反正就是決定你要做什麼並給你錢的人)來承擔產品工程師的角色,由美工來承擔Web前端工程師的角色,特別是Web前端工程師,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色。

小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小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框計算是由百度李彥宏提出的技術概念,用戶只要在「框」中輸入服務需求,系統就能明確識別這種需求,並將該需求分配給最優的內容資源或應用提供商處理,最終精準高效地返回給用戶相匹配的結果。這種互聯網需求交互模式,以及信息交互實現機制與過程,稱之為「框計算」。

  看了李彥宏對「框計算」的解釋,談談筆者的看法。

小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使用互聯網的三大老師,Google(搜索引擎)、維基百科(知識庫)、Google Reader。Google適用於根據一個點(關鍵詞)來查找相關訊息,覆蓋面廣的全文檢索;維基百科適用於查找地點、事件、人物、名詞等約定俗成的定義解釋,互聯網時代的大百科全書,資料查詢必備;而Google Reader更多是一種目標性很強的工具,從關注的站點獲取最新的訊息。三者各有側重,構成我獲取信息和學習知識的工具組合。

  對於Google和維基百科的使用,有很多現成的文檔資料介紹,而且大家使用的熟練度也比較高。正好前幾天大家要求我推薦一些訂閱網站,我順便分享一些自己關於Google Reader、RSS、信息管理的一些心得。

小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連線雜誌的那篇《互聯網死了》確實震動業界,而現在,百度的框計算似乎正在驗證他的話。無論是高興也好,無論是哀嚎也罷,百度的框計算終究給最終用戶帶來了一些實際的東西。他改變了人們對於傳統搜索的認知。而百度這類似的行為,正成為互聯網的一種趨勢。可以說,商業化的大潮,正在人為的割裂互聯網,讓他的邊界越來越明顯。

  比特客棧寫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讓互聯網死亡,讓互聯網成長》,文章寫的很棒,觀點清晰明瞭,在此推薦一下。

小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