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跟微博開放平台有關的話題。連續四篇都相關微博,不論觀點對錯,多少會令人令己審美疲勞,如無特別意外,這將會是越石最後一篇關於微博的文章。
請先看三道筆試題:
1.我是男人,我理想中嫖娼應該合法,有病嗎?為什麼
2.依你看,養育之恩與生育之恩相比,孰重?為什麼
3.中華英才網郵件提醒你:「為了確保你早日找到工作,你應該平均每天至少投遞20份簡歷。」請問你從中看到了什麼?
開放式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問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世界觀差別,我坦率在此給出我個人的世界觀(140字以內):
1.支持嫖娼合法,無關道德,無關立場,儘管我過去未曾嫖娼,將來也不會嫖娼。
2.五六年前有一則熱點新聞:一個被收養的女孩考上了大學,開始苦苦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其煽情之深賺足了不少人的同情,我卻沒良心反思了這種捨近求遠的追求,苦苦的尋找一個跟你二十年有血脈卻不曾相連的陌生人,而無視養育你二十年對你仁至義盡的養父母的感受,那真的會是一個值得稱讚的女兒嗎?
3.請見於下文中。
言歸正傳,招聘對於微博有何意義可言?
我們知道,微博是不對稱的社交平台,不可否認在這個平台裡,對話更多仍然集中在地位或者知識、興趣這類相對差距不大的人群之間,而高層面的人有輕視情緒,通常並不太願意跟低層面的人平等交流,這倒並不是什麼道德層面的問題,尚需要用戶心態上看淡。何為心態看淡?名人、成功人士自然會得到更多的關注,也有更多的東西值得別人聽,而無名氏自然會較少被人關注,也沒有多少值得別人關注的理由,這是天道,符合自然規律。所以,玩微博的普通人最好首先抱著聽的目的而去,其次是參與,最後才是自己寫,這叫順天應命,不逆天強求。但反過來站在平台的角度來看,這種居高臨下的輕視會從心理上逐步傷及普通用戶的熱情,還真的有必要去審視這一問題,為這類交互提供契合用戶心理的理由。而招聘就是一類很好的交互模式,招聘的本質便是不對等的相互需要,那麼是不是可以這麼認為,如果招聘和求職的需求被激發,這對於平台的整體環境是有利的呢?
當然,邏輯永遠只適合於缺陷分析和宏觀預測,如何把猜想進一步細化到具備可操行性,問題會更複雜難測。這裡,針對可能的關鍵問題,給出個人的幾點並不成熟的簡單設想,拋磚引玉,以供參考,可能對於依托微博開放平台創業的朋友有一定的幫助。
1.基於問答驅動。
至少輸出幾項數據:用戶發佈的所有筆試題;每道題的所有回答;用戶的所有答題以及其他用戶的評價(類似於QQ好友印象之類)及相關指數的排序,並且遵循微博基本規則,無論筆試題還是答題,都控制在140字以內。
2.隨機控制。
為了避免只有問題沒有答案的輸入輸出不平衡損傷系統的生機,必要在基本規則上採用條件控制,一個最簡單的條件控制,只有在答題總數>發佈筆試題總數時,發佈新筆試題功能才能激活。但是,以上控制實際上是無效的,因為名不見經傳的我來發筆試題,跟李開復來發筆試題,收到的回應是絕對差距懸殊,問答必然會向少數人集中,規則仍然必要修正,或許可以將答題性質拆分,一個是主動回答,比如你想回答李開復的筆試還是其他人的筆試那是你的自由,另一個是貢獻性質的隨機回復,沒當發佈一道題,必須答一道由系統隨機抽取的筆試題,這麼拆分的理由是無論發佈筆試題還是回答筆試題,都是享受權利性質的用戶需要,而為了確保整體環境,需要付出相應的義務,由於回復限制在140字以內,這無論對於何等高貴的人來說,都不算多麼難以接受的困難。並且隨機是一個很值得重視的概念,其本質是為用戶帶來更多的選擇和變化,可以解決很多正統方法不能解決的問題。
3.作為一個有明確定位的輔助性應用,隱私策略也應該考慮,這是一個關係公平性的基本問題,如果純當微博對話完全開放,則不同的人在答同一題時會參照別人的答案,那麼答案除發題者之外不應該是可以查看的(當然,如果考慮以這個做為增值服務,是否可行,可能還需要進一步論證。)但是作為別人瞭解你的另一扇窗,用戶所答的題是應該看得到的。從這點上說,實際上是要開闢一種全新的不完全開放的微博模式分支。
之所以思維會突然被引導到招聘上,完全是受一位朋友的提問啟發,他問:twitter 是否真的會如此強大,難道它不是天生缺乏一種凝聚性,必須依附於某種話題嗎?而我所見也正是大家所見,微博對於低端用戶來說,的確天生會缺乏點凝聚性。事實上,微博並不是每個人都敢用,就我個人的生活圈子,目前為止聽說微博大名的同學很多,但試用過的,並且堅持的,很少,只有幾個人,我自問至少在知識層面上不算低端,但是仍然會逐步對微博失去了最初的濃厚熱情,「一直在關注,從未有粉絲」,何其鬱悶!這其實並非用戶的原因,得歸咎於運營這個平台的設計師們的高傲所致,他們自己擁有名望,地位,卻忘記了大多數無名之輩的感覺,關鍵是,真正成就微博的正是那些沒幾個人關注卻依舊默默無聞在堅持的普通用戶,他們的數量佔絕大部分,是真正的主力軍!
一個偉大的設計者應該超越自己所站的位置逆向思考。你不能像唐駿之流的教育家們那麼苦口婆心的教育:人應該適應社會,而不是讓社會去適應你,諸如此類。如果說可以把微博看成是虛擬社會的話,那麼首先,不管他們知識層面如何,他們都是正常人,一個正常人卻不能適應社會,這說明平台所塑造的社會性出了問題,而缺陷之所在,正應該是變革的機會之所在,而不該人云亦云野蠻反問:別人怎麼能適應,就你不行?
是的,缺陷之所在,即變革的機會之所在。
進一步討論以上提到的問題,既然說微博對於低端用戶而言天生缺乏凝聚性,必須依附於某種話題,那麼什麼樣的話題會增強這種凝聚性,從而有利於用戶對平台的忠誠呢?顯然必須滿足兩種特點:其一是話題本身就契合了溝通的不對等性,對話題雙方天生沒什麼平等性要求,其二,可能對低端用戶有利。而招聘似乎恰恰符合這兩種特點。
一年前註冊中華英才網的時候,收到了來自對方的善意提點,大意是,為了確保你早日找到工作,你應該平均每天至少投遞20份簡歷,我愣住了,當時心裡立刻跳出一個詞彙:飲鴆止渴,這句台詞的潛台詞是這個網站的招聘效率一定極其低下,於是之後我也沒有用中華英才投遞過簡歷,其實在智聯招聘和前程無憂的體驗也一個鳥樣,無論在招聘會還是網絡招聘,細心的話你都會發現,你一年前去時,一個月前去時,一個星期前去時,那家企業都在,招聘同樣的崗位,實際上從時間上對方已經告訴你了,一個星期後他們還會在那裡招聘,那麼說明了什麼,這個招聘是無效的。
這種模式導致了無數人去參加了無數次的無效招聘,你能想像一下你花幾個小時辛辛苦苦跑到那裡準備了N久,卻發現對方是無所謂的海選,甚至是家保險公司騙你去的時候,那種感覺嗎?你不爽吧,不爽你回去,這種無效招聘問題明顯出在企業身上,卻是由求職者來承擔相應的成本,最後消磨掉了求職者的初衷,惡性循環之後,進一步也讓企業在尋找合適人才時更加困難。
這樣一來,招聘企業本身也是受害者,我們知道,只有合適的人對應合適的工作,才是正確的結果,所以如何實質性提高招聘效率,提高匹配的精度,應該是招聘變革的方向,而效率的提升,匹配的精度,歸根到底是信息的對稱性問題和信用問題,一般而言,對對方信息的瞭解越多越全面做判斷時系統誤差就越小,同時信息越透明,欺騙的成本越高代價越大,這也是對雙方的無形約束,所有的這些,都是招聘平台所決定的。
人人都可以發筆試,隨時可以發筆試,也許今天我不需要招聘別人,但你又怎知他日我沒有這種機會呢?縱然我沒有這種機會,也不代表我對這個世界沒有理解,或許我的筆試題相比你所設計的筆試題更有趣味。所以,筆試題不但可以是嚴肅瞭解別人的途徑,更可以是相對輕鬆而有趣的交流和分享,更重要的是,這本身是一種交互和個人精髓的沉澱,其意義超出了招聘本身的意義。當然,單就招聘本身而言,這種以問答驅動的模式更容易反映人與人之間世界觀價值觀的差距,卻並不是招聘需要瞭解信息的全部,包括一個人的學歷,工作經歷,尤其是技能等等,這些數據都應該慢慢的推動用戶去提交,作為一個嘗試性的變革方向,這種基於筆試題的開放性交流或許不失為一個上佳的服務入口。
最後的困惑是,新浪會自己做呢還是留給第三方平台呢?
來源:讀者投稿,作者:越石父,作者電子郵件:yueshif(a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