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摘要:這篇文章試圖避開技術,站在互聯網本身意義的角度上來看待互聯網的發展,即社區化的逐步形成。在整合信息的基礎上也試圖剖析互聯網社區化的本質在於構建一種「環境」,這種「環境」是針對「人與人」之間的粘性而產生的。SNS網站如何構建這種環境,也就成了本文所關注的地方。

  佛說:「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

  在互聯網時代,每天都會有與你我擦肩而過的人,而這種不經意的相遇就是由互聯網的社區化造成的。在下文中,筆者試圖通過簡述互聯網社區化的發展歷程進而深入探討社區化的本質所在,希望對部分互聯網初期的從業者有所幫助。

  一。互聯網社區化的基礎——六度分隔理論

  以六度分隔理論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SNS(Social Network Site——社交網站),其最基本的理論依據是你與一個陌生人之間只需要六個左右的朋友就能夠互相發生信息的傳遞。

  因此,正是基於這樣一種用戶之間可以相互傳遞信息的網狀結構,就可以通過友人亦或是友人的友人所形成一種互聯網上的弱連接。這一種看似粘性很不穩固的人際網絡實則構成了一種相當緊密的人脈關係。這種人脈關係早已經突破了地域性的束縛與時間上的局限性。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互聯網年代,懂得如何去利用社區型資源的人,才是互聯網上真正的適應者。

  二。長尾的意義——小眾化時代的來臨,讓你我成為彼此的過客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起由克裡斯。安德森所提出的「長尾理論」。通俗的講,「長尾理論」就是當一系列成本降低後,看似原本沒有銷路的產品,都會找到自己的市場。從宏觀意義上來說,這「無數」的小眾化產品的銷售總和,可以超過主流產品的銷量。

  當長尾與互聯網相結合時,無不標誌著一個嶄新的小眾化時代的來臨。小眾化時代的到來,隨之所引發則的是人們趨於個性化的內心世界會被逐步釋放出來。

  從最早的固定的幾十個電視節目到之後門戶網站的信息聚合集約化再到可以通過搜索引擎找到自己想要的以至於如今的每個人都可以自己製造信息,從而讓別人尋找到自己。因此,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長尾的意義給了SNS更大的支持,即身在其中,個人必定會因為相同信息的整合從而找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或者可以這樣說,當自己正在尋找的同時,信息也正在尋找自己。在這裡不得不稱讚的是,百度的創始人李彥宏先生對於未來互聯網本質的理解很為深入:「你要找的正在找你」。這裡的高明之處在於這句話中根本沒有提到一個特殊的限定,例如是信息亦或是人。因為這一切在虛擬的網絡當中,都是完全無意識的接觸。

  三。社區的必然性——是過程,而非目的

  在這個互聯網風起雲湧的時代裡,國外社區型網站如:Myspace、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均已興起。當然,中國的互聯網也已經歷了多次蛻變,從老三家的「新浪、網易、搜狐」到新三家的「騰訊、阿里巴巴、百度」都在向社區化轉型。當然,校內(人人)、51、開心等則是徹徹底底的根植於社交類網站。

  有一點很清晰,那就是網站若要想能夠更有活力的生存,想要活的更久,不僅要學會與用戶之間的互動,更為重要的就是要架構出社區這個意義,形成一個個的「圈子」,從而製造出良好的用戶體驗。依托圈子的力量將用戶粘住,提高用戶的活躍性,從而反作用於「圈子」,這樣所形成的良性的循環式發展,比一味靠炒作的噱頭而短期增加用戶的手段要長遠得多。

  因此,可以這樣說,互聯網已經進入了一個用戶之間相互動的時代,社區化是必然的趨勢,但是一定要切記:這只是互聯網發展的過程,絕對不是目的所在!

  當然,你也許會發現,現如今,但凡做網站的,誰不說自己是在做社區?這早已都不再算是一種流行了。可是,這裡面不乏魚目混珠者,跟風做出來的「社交網站」,連「形」都不似,更不要說「神」了。

  四。社交網站的本質——發展「人與人」之間的環境才是最核心的技術

  首先,我要在這裡申明很重要的一點:做社區不是在做技術, 學會發展「人與人」之間的環境才是最核心的技術。

  互聯網的社區化其實就是一種通過信息與信息,信息與人的整合從而最終達到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此,構建互聯網社區化的最終意義就在於人與人之間的意義,所有的價值也都架構在參與者之間互動的價值之上。

  綜上所述,作為一種趨向於服務型的網站,社區化網站不僅要重視每一個個體的存在。更要深刻的觸摸到用戶之間所需要的服務。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單個的用戶是不可能形成圈子的。所以,純粹針對個人的技術性服務是遠遠不夠的。

  記住,你的用戶要的不是與一個程序之間的互動!單純的只是機器與用戶之間的互動唯一的意義就是沒有任何意義。在沒有高度革新的技術出現之前,不要指望你的技術會比對手高明多少。單靠冰冷的程序是不可能點燃起用戶的熱情的。

  那麼,究竟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服務呢?簡而言之,就是要想方設法的造就出更為良好的人與人之間的環境。

  如果說社區化的本質在於「人與人」,那麼社交網站的本質就在於建立起良好的「人與人之間的環境」。

  熟悉互聯網的人都知道,開放API後所植入的一些第三方的應用程序在很大程度上構造了更為優良的用戶之間的環境。這主要是變相的增加了用戶之間的互動性,試想,給你一個單機版的偷菜遊戲,讓你與機器競爭,你也許連考慮都不會考慮。因此,這裡面要看到的是,遊戲後面的意義不是程序,而是活生生的,與你我一樣的,有血有肉的,人的意義。而這些程序正是起到了連接你我,加之滿足一些基於人性上的弱點,因而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正如吉姆。柯林斯在《基業長青》中所提到的「做造鍾者而非報時者」。因此,最好的粘性就在於產生一個良好的機制使用戶之間自發的產生粘性,這使得每一個置身其中的人都產生了彼此的依賴感。這種粘性是一種以人的情感為基礎的粘性,非常牢固,因此這樣的社區存活的時間也就更為長久。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由此可見,純粹是依靠模仿而形成的社區,是沒有生命力的,充其量不過是曇花一現罷了。因為這種社區的本質是為社區而社區化的,其一切的意義都根治在純粹的技術之上時,根本沒有人與人之間的意義存在!

  總而言之,為增長而增長,依業績而業績,就模式而模式根本不可能成就一家真正意義上的長治久安的互聯網公司,緣木求魚的結果只能是徒勞與枉然。一切都只不過是水中撈月,霧裡看花罷了。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社區化的意義歸根結底就在於人與人之間的意義。而這一切的產生也都基於一種無意識的行為。社區就像是經絡一樣,疏通經絡是只一種過程,其目的不在於疏通本身,而在於疏通經絡後的效果與意義。

  一言以蔽之:社區中的每一個人都應當是被捲入其中並且參與運行,在不知不覺中製造信息,吸引信息,進而逐步完善社區本身的構建者。

  本文的最後,要說的一點是:當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這篇文章,也同時找到了你。

  來源:郭鵬程投稿,作者電子郵箱:catkin.guo(#)gmail.com,原文鏈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黑   的頭像
    小黑

    小黑 的部落格

    小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